
“懶莊稼”變“金疙瘩” 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中江丹參助力鄉村振興
四川中江,是川藥的重要產區之一,尤以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丹參為甚。
以前,中江丹參是外出務工人員偏好的“懶莊稼”,回家過年時收,出門打工前又種,無人花費過多心思;現在,它是村民們口中的“金疙瘩”,產量高,價格優,助力當地村民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丹參在中江特殊生態環境下,分化發育形成的獨特生態類型,鮮根磚紅色,粗短肥厚,斷面木心細小或無木心,2008年,中江丹參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中江地標藥材丹參酮ⅡA含量在0.2%-0.3%之間,丹酚酸B含量≥11.0%,藥用有效成分含量高,是我國丹參的主要優質道地藥材。”中江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謝顯莉介紹說,在科研團隊的協助下,中江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丹參的品質將更上一層樓。
野生品種的“馴化”
中江丹參是土生土長的國家地標藥材。
中江縣石泉鄉、集鳳鎮等地,多為丘陵及低山區,土壤以紫色土為主,速效磷和有效鐵、錳、銅充足,特別適宜丹參的生長。
1997年,中江縣農業局工作人員走遍所有山頭,開展為期3年的丹參資源搜集工作,通過生長形態、根條色澤、木心大小等方面的區分,共集得17個品類的野生丹參。經培育,比較不同品類的藥效穩定性與產量穩定性,最終確定早期的中江丹參資源譜。
目前,中江的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丹參主要分為大葉型丹參、小葉型丹參和野生型丹參三大類。與其他產地的丹參相比,具有粗短肥厚,質地較脆,斷面木心細小或無木心等特點。
“中江丹參酮ⅡA含量在0.2%-0.3%之間,丹酚酸B含量≥11.0%,藥用有效成分含量高,是我國丹參的主要優質道地藥材。”謝顯莉說。
“懶莊稼”化身“金疙瘩”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江丹參多為粗放型種植,平均畝產80到100公斤,且常因品相差而銷售受阻。
2008年,中江丹參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被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之后的規?;l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中江立足本土天然優勢,大力發展中江丹參、中江芍藥等中藥材種植,同步打造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道地中藥材研發中心,協同研發企業,夯實鄉村振興基礎,不斷擦亮農業產業金字招牌。
中江縣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內,多采用地膜覆蓋、小廂壟作的方式進行丹參種植,提高成苗率,留足根條生長空間。同時,增設智能設備實時監測土地墑情,設置用肥、用水對照實驗組觀察葉片變化,持續改善丹參的生長環境。
2020年,中江全縣丹參種植面積4.65萬畝,產值達2.57億元。
此外,該園區以“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聯農帶農,建立土地流轉得租金、務工就業掙薪金、集體反哺得股金、訂單生產賺現金,委托經營賺酬金的“五金”利益聯結機制,助力村民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科技助力高質量發展
由于長期人工栽培選育,中江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丹參在植物形態和生長特征上出現了一些獨特現象,均表現出開花不結實的生長特征,只能以根條做“種子”,進行無性繁殖。
相比于種子繁殖,無性繁殖的中江丹參具有變異性較小、遺傳性狀穩定、繁殖速度快、提前形成產量等優點,但每1畝地需要200公斤丹參成品做“種子”,成本非常高。同時,長時間的無性繁殖,將會造成品種抗病蟲害能力弱,最終造成該品種退化。
為解決品種退化的問題,2018年,專家大院在中江縣集鳳鎮石埡子村種苗繁育基地落成,致力于探索一種脫毒種苗培育及繁殖技術,保障中江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丹參的產品質量,同時,幫助農戶進一步節約成本。
謝顯莉表示,目前,中江縣中藥材現代農業園區正聯合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多家科研院所,對中江地理標志道地藥材丹參的繁殖技術進行研究,助力該產品高質量發展。
![]() |
|
![]() |